外媒稱,當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在北京召開會議以制定整體經濟目標之際,中國保持經濟增長的努力轉向了地下,幾十個城市都斥資數十億美元修建地鐵系統。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11日指出,這些舉措所涉及的龐大金額可能敲響警鐘:中國正再次大肆進行基礎設施投資以推動經濟增長,這正是眾多經濟學家認為不可持續的增長策略。但中國政府認為,地鐵不同于其他基礎設施:它們讓城市更為宜居,從而會創造更可持續的增長。 根據隸屬中國政府的交通技術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的信息,至少26個中國城市正在建設或擴建地鐵線路,這是全世界范圍最廣的地鐵建設行動。該研究中心的信息還顯示,另有11個城市有修建城市鐵路的計劃。 報道稱,中國新一屆領導層正在越來越多地聚焦城市化,包括建設更為智能的城市。而日漸富裕的城市居民也給領導層施加了壓力,要求他們減少空氣污染、提供價格低廉且適宜居住的住房、并讓消費者能夠加大開支。地鐵剛好能夠解決這些生活質量方面的挑戰,因為地鐵提供了汽車之外的選擇,并為大城市邊緣的生活增添了便利。 許多經濟學家表示,中國不能再繼續進行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他們認為,以民生和小企業為出發點,資源的使用才能創造更加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通勤鐵路系統的發展可以釋放居民手中本來可能會用于購買汽車或者昂貴的市區住宅的購買力。經濟學家出身的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理念。7月份李克強曾表示,中國政府的任務是發展更為便捷的公共交通,包括地鐵和輕軌,以此來改善城市居住環境。他還提到了改善城市用水、垃圾處理以及增加人行道等。 麥肯錫咨詢公司駐上海的主管喬納森·韋策爾表示,中國政府的觀點是大城市應建設地鐵線。麥肯錫的數據顯示,鑒于許多城市的居住人口都超過了100 萬,中國超過100個城市應建設地鐵線。韋策爾稱,隨著城市的擴大,地鐵線將成為交通運行的“骨架”,從而使得城市規劃者能夠直接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 據報道,中國的幾個地鐵項目可以追溯到2008年,當時有關部門批準了巨額的基建支出以圖挺過全球金融危機。現在的問題是,這些資金是否配置得當——中國的高速鐵路網絡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長度也已達到美國州際高速系統總長的三分之二。 一次全國性審計的結果表明,在2010年的1.76萬億美元中國城市債務總額中,約有22%是交通設施方面的。有關部門稱,預計很快就會公布的最新審計結果只會加劇人們對現代化步伐過快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