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美國總統奧巴馬到邁阿密發表演說,鼓勵私人企業與資本投資美國基建,更廣泛地使用“美國制造”。但是演講期間,一陣風將奧巴馬身后一輛起重機上的美國國旗吹掉,下面竟然露出了ZPMC(上海振華重工)這一中國商標。美國媒體報道稱,白宮人員在奧巴馬演講前就用美國國旗蓋住了起重機上的商標,但是他們忽略了風的因素,當時的直播畫面,著實尷尬。 國內媒體當然不會放過這件事,很做了一陣文章。報道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美國的揶揄及對“中國制造”的自豪。不過,從這件事上找滿足沒問題,但不能自豪過甚,畢竟,美國人的尷尬并不能轉化成我們的成就,而“中國制造”在世界上立足,也還沒有完全擺脫某些尷尬。笑到最后才算成功,我們離這一天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事實上,近些年“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的日子過得并不是很舒心,常被貼上價廉物不美的標簽。盡管美國人在許多地方離不開“中國制造”,但我們征服他們憑借的還不是無可替代的技術、品質和品牌,而是多具被動性的“價廉”。一旦人家不高興,是可以找另外的“價廉”替代,或者以此相逼,迫使我們向更廉的底線下探。因為沒有質量底氣,事事受制,處處被動,中國企業才罹患上更嚴重的病:軟弱癥和依賴癥。 在歷史上,日、韓應對質量問題,都體現了以企業為主、政府為輔的共同特點,企業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紛紛加大在國際市場的品牌推廣力度,而政府只是以監管者的身份出現,僅對企業的危機應對提供必要的政治和外交協助。而中國的企業在應對危機時,卻更習慣于或者說從骨子里希望政府出面解決問題,就像一個在外面受了委屈跑到家里把家長拉出來要說法的孩子,自己既缺乏應對問題的能力,也不知道深入檢討反思,這種將壓力轉移的思想和做法,雖可以使自己得到暫時保護,但長期下去所形成的政府依賴癥,只會對企業成長發展有害。 從社會層面看,目前影響中國制造形象的問題在于,整個社會為中國制造提供支撐的力量還比薄弱,有時甚至還存在反作用力。比如一些媒體并未負起其應有使命的聲音、歐美主流媒體對中國制造的負面報道以及不少消費者對國貨一直抱有的偏見等。對此,一位學者指出,中國只靠企業和商業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通過整合形成社會軟實力,這個軟實力包括文化產業、科技、教育等,也包括社會民眾覺醒。 因此,從長遠看,“中國制造”要笑到最后,真正在世界市場站穩腳跟,不能只靠企業自己努力,還要靠社會和政府扶持,在這三者之間形成一個互動的紐帶。企業以社會公民責任獲得社會的認可和支持,社會各階層以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對待企業發展中的問題,為其創造健康成長的條件和環境,政府在加大對企業監管力度的同時,逐漸將解決市場問題的主導權過渡給企業,尤其在處理危機時讓企業演主角,集中精力做好經濟政策研究、搞好國際關系、控制社會輿論、引導教育消費以及制定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