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致青春》的熱播引爆了各個年齡層對于青春的百味回憶,某電視臺據此發起了題為“什么是青春”的街頭采訪,引來各種神回復。其中,一位男性被訪者“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我們這樣的人只有大學”的回答最為驚人,一語既出,引發眾網友廣泛共鳴。 據此聯想當前的工程機械行業形勢,不知廣大中小企業是否會“心有戚戚焉”?自2011年一季度之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持續在低谷中徘徊,行業增速大幅下滑,下游需求驟降使得企業回款壓力劇增,即便是三一、中聯、徐工等行業龍頭也開始陷入資金鏈緊張困境,更不用說實力本就有限的中小企業了,于是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在生死線上掙扎。 “面對低迷的市場形勢,中小企業要應對的困難不僅僅是資金緊張這么簡單。”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資深分析師認為,面對突出其來的持續寒冬,大企業一則可以憑借過往儲存的厚重脂肪應對,二則還偶爾能領到各級政府的“救濟”,三則頭頂的明星光環有助于在有限的資源爭奪戰中占據先機,但眾多中小企業卻只能以一已之力硬撐著。 所以,“有品牌光環的大企業才有未來,實力不濟的中小企業可能難以等到行業復蘇那一天!”相信不少中小企業會萌生這種想法吧。 不過,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記者認為,中小工程機械企業也不必過于悲觀,只要應對有方,“野百合也會有春天”,而業內專家提出了以下三條應對之策: 其一,追逐“縫隙市場”,尋找細分領域,術業有專攻,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創新來建立、鞏固和擴大優勢;其次,拓寬產業鏈,別將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比如沿著行業鏈上下游擴張;其三,學會“傍大款”,通過掛靠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來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