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之橋信息交流網
 

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 探尋改革任重道遠

   日期:2013-07-18     來源:本站    作者:admin    瀏覽:686    評論:0    
核心提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實施10周年之際,今年3月出臺的《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曾一度引發關注。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最近走進遼寧沈陽,在解碼沈陽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之余,也深入走訪北方重工、沈陽機床、沈鼓等重大裝備制造企業,試圖去探尋其重塑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成功路徑。改革任重而道遠由于集中了一大批重點裝備制造業骨干企業,包括遼寧在內的東北地區至今仍被視為我國主要的裝備制造基地,且被譽為“共和國的裝備部”。裝備制造業作為東北傳統優勢產業,其成套裝備產品研發、制造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實施10周年之際,今年3月出臺的《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曾一度引發關注。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最近走進遼寧沈陽,在解碼沈陽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之余,也深入走訪北方重工、沈陽機床、沈鼓等重大裝備制造企業,試圖去探尋其重塑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成功路徑。  改革任重而道遠  由于集中了一大批重點裝備制造業骨干企業,包括遼寧在內的東北地區至今仍被視為我國主要的裝備制造基地,且被譽為“共和國的裝備部”。  裝備制造業作為東北傳統優勢產業,其成套裝備產品研發、制造能力居國內領先水平,重型裝備產品在國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戰略性產業,重大裝備制造業始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  以重大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骨干企業,自東北振興規劃實施以來,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加大裝備制造企業改革、改組、改造步伐,推進跨行業、跨地區戰略重組。經歷過90年代的困境與近十年的改革探索,現如今,一批重大裝備產品依然在東北地區持續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場。  然而,盡管重大裝備制造業解決了重大裝備產品空心化問題,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但對承擔使命的骨干企業而言,其在體制機制創新改革的路上依然任重而道遠。  記者在沈陽部分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發現,企業在技術創新、戰略經濟安全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績和進步的同時,其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仍然面臨挑戰。  沈鼓集團黨委工作部部長佟立臣告訴本報記者,作為沈陽當地的國有企業,鼓風集團必須要承擔社會責任解決當地就業,而這勢必會帶來人員的冗余與管理的困難。“這樣一來,除了企業領導和個別干部能認識到企業生存危機,很多人認識不到企業問題。他會覺得我的工資又漲了,我又進步了呀。還是老腦筋老思想,只是滿足于簡單的每天上班下班。”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一潭死水、沒有活力等問題飽受外界詬病。對此,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在國企確實不能絕對做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但起碼按勞取酬基本形成格局了,我們設立了一套職工競爭辦法,增加責任、技術等各項津貼,有效地創新人才管理機制。”  管理問題之外,求是聯合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長安林告訴本報記者,國有企業同時面臨政策依賴明顯、經濟結構待調整、市場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問題。  有變壓器行業業內人士就對記者透露,“政策會給企業一定的便利與優惠,但行業嚴重依賴于產業政策和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一旦政策有所調整,企業將會受到直接影響。”此外,他還透露稱企業管理各方面都有待提升。  此外,原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研究員鄧旭認為,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利潤水平低、創新能力弱、缺乏國產品牌等一系列問題。  仍需持續創新  針對上述問題,沈陽國有企業借東北振興、東搬西建等政策之際,也開始積極推進創新。但不少記者接觸的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創新并不是短期內就能奏效的,各個層面的創新與調整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蘇永強告訴本報記者,“國企這些年的發展進步依托四個方面,一是引進消化自我創新、管理創新、人才體制創新、企業文化創新。”他認為,最近十年來進步還是比較大的。“不過對國企而言,不進則死。”  采訪過程中記者感受到,不論是沈鼓、沈陽機床,還是北方重工、特變電工(600089,股吧),技術與管理創新都是其振興過程中的必修課。  蘇永強和佟立臣則同時告訴記者,在沈鼓集團他們生產的設備與研發的技術已經打破國際壟斷,并超越了國外水平,企業正在圍繞重大裝備產品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方向轉變。  “企業要做強,真正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自主創新的能力決定企業的實力,自主創新的力度決定企業的前途。”北方重工黨委宣傳部長劉曉東如是表示。  北方重工早已意識到在改革大潮中,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記者了解到,目前北方重工一家涉及的重大裝備制造覆蓋了煤礦、隧道工程、裝卸、鑄鍛等領域。“今天不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北方重工人的順口溜兒。  從低端到高端調整,從單機向整體調整,從“傻大黑粗”向精細精密調整,從國家標準向國際標準調整,目前已經成為了沈陽重大裝備制造調整的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許光建對本報記者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國企存在船大難掉頭等問題,其調整并不能在短期內奏效。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東北地區振興需要的并不是創新的吶喊聲,更多的是持續不斷的創新與沉淀。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dfn id="rulzi"><sup id="rulzi"><span id="rulzi"></span></sup></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