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之橋信息交流網
 

發改委: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

   日期:2013-02-21     來源:本站    作者:admin    瀏覽:759    評論:0    
核心提示:——————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就《“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答記者問根據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牽頭,會同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鐵道部、水利部、質檢總局、知識產權局、中科院和工程院等單位,研究編制了《“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國發[2013]4號)。《規劃》是我國歷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就《“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答記者問根據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牽頭,會同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鐵道部、水利部、質檢總局、知識產權局、中科院和工程院等單位,研究編制了《“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國發[2013]4號)。《規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部署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規劃和指導性文件,對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記者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問:請簡要介紹《規劃》的編制背景。答: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將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力量。2012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強調,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重點,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這一系列重大決策,核心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真正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科學發展,是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的歷史使命。“十一五”時期,全國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我國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有了明顯提升。實踐證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培育國家競爭新優勢、保障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時期,面對大發展、大調整和大變革的國際新趨勢,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加需要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對自主創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和任務。“十二五”時期,為確保各項重點任務的順利完成,國務院明確要求將《規劃》作為國家的18個重點專項規劃之一,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圍繞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總目標,研究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方向、戰略重點和保障措施等,為全面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問:《規劃》的總體定位和基本內涵是什么?答:《規劃》作為推進全社會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在總體定位上主要體現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針對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等對創新能力建設的重大需求進行系統布局。二是搞好與其他重點規劃的統籌和協調,特別是要圍繞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任務和目標,對創新能力建設有針對性地做出具體部署。同時,與科技、產業等規劃的相關內容既要充分銜接,也要各有側重,重點突出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撐。三是體現政策導向性,重在明確政府工作方向,引導創新主體行為,推進創新能力的布局、形成和提升。《規劃》作為我國第一部關于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方面的規劃,把握好其內涵和范圍,對統一各方認識尤為重要。從創新活動的角度,自主創新能力應貫穿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程化、商業化、規模市場化和社會推廣應用等環節,并服務于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從創新要素的角度,自主創新能力應體現利用人才、資金、技術、基礎設施、制度和文化等創新要素的活動。從創新主體的角度,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組織等在創新活動中應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分工。經過廣泛深入的系統研究和探討,各有關方面一致認為,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應同時體現科技和經濟活動的特征,應包括支撐科技、產業、社會服務和區域等創新發展的能力,并重點通過創新基礎設施、創新主體、創新人才隊伍和制度文化環境等方面來體現。問:《規劃》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是什么?答:《規劃》基于上述總體定位,在指導思想、總體部署、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等方面,注重把握“四個結合”的原則。一是“遠近結合”,要求著眼長遠需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對“十二五”期間支撐和服務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能力建設重點任務做出了部署,使創新能力建設與科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機統一。二是“軟硬結合”,既強調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布局,也要求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制度文化環境建設,推進創新資源整合共享和全社會協同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建設的有機銜接。三是“兩手結合”,從推進創新能力建設的不同層面,要求體現“有形手”和“無形手”的特點,明確政府和市場作用的政策導向。重大科技設施建設、基礎研究、創新環境建設等方面注重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重點產業創新能力培育、社會領域創新等方面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四是“內外結合”,在推進創新能力的建設布局、形成和提升方面,強調要利用國際國內的現有條件,加強創新資源的整合共享,提高開放創新的合作水平。《規劃》共分十個部分,主要包括建設基礎與面臨形勢,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和總體部署,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及規劃實施等。重點任務主要針對“十二五”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社會服務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從創新基礎設施、創新主體、創新人才隊伍和制度文化環境等不同層面,以獨立章節形式對創新能力建設進行系統布局,并通過總體部署把指導思想和各章節有機銜接起來。同時,兼顧創新能力建設不同重點領域的差異,通過設置建設重點專欄,進一步細化規劃重點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以增強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問:《規劃》對當前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現狀和形勢有什么樣的基本判斷?答:《規劃》從自主創新政策環境、自主創新基礎條件、創新主體發展能力、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等四方面,系統總結了“十一五”時期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取得的重要成就。認為,當前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有效地提升了國家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成果,對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支撐,為進一步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規劃》從提升國家競爭力、實現重大科技突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破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等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同時,也指出了當前制約創新能力建設和發展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如創新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創新能力建設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前瞻布局、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不足等,與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從而為進一步推進創新能力建設明確了工作重點和方向。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dfn id="rulzi"><sup id="rulzi"><span id="rulzi"></span></sup></dfn>